网络安全背景

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网络安全并购报告

深度解析2025年1月至3月全球网络安全领域近百起并购交易,揭示行业趋势与战略动向

引言

安全圈又双叒叕掀起了一波并购热潮!这一季度,全球网络安全领域的并购活动简直热闹非凡。从1月到3月,据我统计,全球范围内宣布了近百起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并购交易。各路玩家——传统安全大厂、IT服务公司、云巨头、私募基金,都在这场游戏中争先恐后地出手。

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积极?无非是三点:扩张业务版图、补齐技术短板、整合市场资源。说白了,就是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安全市场上,要么吃人,要么被吃,没有第三条路。

这份报告,我会带你系统梳理这一季度的安全并购大戏,剖析每笔交易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战略意图。不仅如此,我还会从技术方向、地域分布、收购方类型等维度,给你一个全景视角。最后,我会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趋势背后的真相,以及它们对行业未来的影响。

先说方法论:我会逐一分析重要并购事件,介绍买家卖家的底细、核心技术和交易动机。然后,我会把这些事件按技术领域、地域和收购方类型进行分类统计,结合交易金额对比分析规模与集中度特点。最后,我会提炼出关键趋势和洞察,包括产业链重构方向、新技术整合路径,以及各类玩家角色的变化等。

这一季度的并购,到底有多疯狂?

96

并购交易总数

$400亿+

并购交易总金额

$320亿

最大单笔交易金额
(谷歌云收购Wiz)

2025年Q1月度并购交易数量

重磅并购案例解析

1月:并购大戏拉开序幕

1月份简直是并购狂欢月,单月就宣布了45起网络安全相关交易!这个月的特点是什么?数量多、领域广。从身份安全到云安全,从工控到数据安全,从服务到产品,几乎覆盖了安全的所有细分赛道。下面我挑几个最值得关注的案例给大家详细解读:

1Password 收购 Trelica

身份安全
收购方背景:1Password主营密码管理和身份安全,近年来拓展企业身份管理功能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Trelica提供SaaS应用权限和支出管理工具,可帮助企业优化SaaS许可、自动执行用户权限审核等。
并购动因:通过并购Trelica,1Password补强了在SaaS权限治理和合规管理方面的能力,有助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身份安全与SaaS治理解决方案。

Citrix 收购 Unicon

终端安全
收购方背景:Citrix以应用虚拟化和远程接入解决方案闻名,正加强���端安全管理能力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Unicon的eLux是一款安全的瘦客户端操作系统,广泛用于企业终端及物联网设备管理。
并购动因:此次收购使Citrix能够提供内嵌安全特性的终端操作系统和统一端点管理方案,强化从数据中心到用户终端的整体安全性与可控性。Citrix希望借此改善虚拟应用访问的终端体验,同时降低运维成本并提升安全防护。

Chainalysis 收购 Alterya

区块链安全
收购方背景:Chainalysis主营区块链数据分析和加密货币合规风控,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链上交易监测服务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Alterya提供实时反欺诈技术,支持金融机构、数字钱包等防范加密交易欺诈。
并购动因:通过整合Alterya,Chainalysis能够在其区块链监测平台中加入实时主动欺诈防护功能,实现支付实时风控和更强的欺诈检测。据报道Chainalysis为此次收购支付了约1.5亿美元。

CYE 收购 Solvo

云安全
收购方背景:CYE提供企业攻击面暴露评估和风险管理平台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Solvo专注云安全配置(CSPM)和云权限管理(CIEM),帮助开发者自动强化云环境配置。
并购动因:CYE旨在借助Solvo技术增强其云安全能力,将云配置风险纳入整体暴露面管理。这体现出传统风险评估厂商通过并购切入云安全领域,以提供更全面的一站式安全管理。

Darktrace 收购 Cado Security

云取证
收购方背景:Darktrace是提供AI驱动威胁检测的安全厂商,在全球拥有广泛客户基础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Cado Security开发云环境取证调查平台,能快速提取分析云端工作负载的安全事件证据。
并购动因:Darktrace计划保留并优化Cado现有产品,同时将其自动化取证技术与Darktrace的AI威胁检测平台结合,提供事前检测与事后响应一体化方案。这一收购显示出Threat Detection厂商向Incident Response领域延伸的意图。

Option3 收购 Dellfer

物联网安全
收购方背景:Option3 Ventures专注网络安全投资,其Enigma平台旨在打造综合安全技术组合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Dellfer专注汽车和物联网固件防护,提供零信任嵌入式安全方案,保护车辆等终端的代码完整性。
并购动因:通过并购Dellfer,Option3希望将其零信任固件防护纳入Enigma平台,不断扩充平台在物联网/汽车安全方向的能力版图。此举符合产业对于车联网和物联网安全日益重视的趋势。

Fenix24 收购 vArmour

应用安全
收购方背景:Fenix24是一家专注于网络灾备和事件响应的服务提供商,产品Argos99帮助企业提升网络恢复能力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vArmour原为多云环境提供应用关系可视化和微隔离(零信任分段)方案的厂商。
并购动因:借由收购vArmour,Fenix24计划将微隔离等应用层安全能力融入其恢复平台Argos99,从而增强网络韧性、防止攻击横向移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vArmour在并购前不久曾宣布停止运营,此次被Fenix24接盘亦反映出传统业务向新安全领域转型的需求。

NinjaOne 收购 Dropsuite

数据备份
收购方背景:NinjaOne主营IT运维RMM(远程监控管理)平台,近年增加终端安全功能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Dropsuite提供云端数据备份、归档和恢复解决方案,服务对象包括企业Email和工作数据备份。
并购动因:NinjaOne希望将Dropsuite的数据保护套件与自身自动化运维平台整合,为IT管理服务商(MSP)提供从终端管理到数据备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。通过延伸至数据安全备份领域,NinjaOne可帮助客户提升勒索软件攻击下的业务连续性能力。

Neqst 收购 WithSecure咨询业务

安全服务
收购方背景:Neqst是一家关注北欧IT产业的投资机构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WithSecure咨询部门提供企业安全评估、渗透测试和Incident Response等专业服务,在北欧地区享有盛誉。
并购动因:Neqst希望通过本次交易进入网络安全服务领域,利用资金和管理支持推动该咨询业务独立发展,并拓展更广泛欧洲市场。对WithSecure而言,出售咨询部门有助于聚焦核心产品业务,并获得资金投入研发。

Searchlight Cyber 收购 Assetnote

攻击面管理
收购方背景:Searchlight Cyber专注于暗网情报和威胁监测,为客户提供地下论坛、数据泄露监控服务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Assetnote是攻击面管理(ASM)领域公司,能持续扫描发现企业外部资产和漏洞。
并购动因:Searchlight计划将Assetnote的ASM功能与自身威胁情报相结合,打造持续威胁暴露管理(CTEM)平台。这体现出威胁情报与攻击面管理融合的趋势,可帮助客户更加主动地发现和降低风险。

Tenable 收购 Vulcan Cyber

漏洞管理
收购方背景:Tenable是著名漏洞扫描厂商,其产品Nessus广泛应用于漏洞评估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Vulcan Cyber提供一体化风险管理平台,将多源漏洞数据整合,并给出修补优先级和自动缓解建议。
并购动因:通过收购Vulcan,Tenable希望扩展自身从"发现漏洞"到"整合协同修复"的能力。Vulcan技术将增强Tenable平台的风险统一视图,帮助客户按优先级应对漏洞、简化补丁管理流程。此举符合漏洞管理市场向"暴露管理"(Exposure Management)演进的大方向。

Veracode 收购 Phylum 资产

应用安全
收购方背景:Veracode主营应用程序代码分析和SAST服务,是DevSecOps领域领先厂商。
被收购方核心技术:Phylum专注检测开源组件中的恶意代码和供应链风险,具备软件包恶意行为分析能力。
并购动因:Veracode将Phylum的恶意包检测和防护技术整合进自身平台,以加强对软件供应链依赖的安全控制。随着软件供应链攻击频发(例如开源库投毒),应用安全厂商通过并购快速获得此类新技术,提升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。

除上述案例外,2025年1月还发生了其它并购交易:例如瑞典防务公司Patria收购比利时国防软件商ILIAS Solutions(拓展国防工业数字化能力)、加拿大咨询公司CGI收购英国IT咨询企业BJSS(扩大欧洲市场份额)、美国CA证书管理公司Sectigo收购Entrust公共证书业务(整合PKI信任服务)等。此外,网络安全渠道和服务领域也很活跃:如Integrity360收购南非MSSP Nclose,Quorum Cyber收购美国数字取证公司Kivu Consulting,WatchGuard收购安全运营服务商ActZero等。

并购大数据:谁在买?买什么?为什么买?

买什么?技术方向大揭秘

从技术和产品领域来看,这一季度的并购呈现出多元化分布,但也有明显的热点方向。安全服务、风险管理、数据安全和身份安全成为了最受追捧的领域。

安全服务类的并购占比高达33%!这说明什么?说明光有产品不够,服务能力正成为安全厂商的必争之地。没有服务能力的产品厂商,正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。

传统安全厂商的产品技术并购非常活跃,占比约35%。他们主要聚焦在几个方向:身份与访问管理(IAM)占8%、数据安全占8%、应用安全占5%、云安全占2%。这些方向恰恰反映了当前企业最关心的安全痛点。

风险与威胁管理类并购约占13%。这一类别包含漏洞管理、攻击面管理、威胁情报与仿真等。为什么这个领域这么热?因为企业已经认识到,与其被动防御,不如主动发现和管理风险。

OT/IoT安全领域并购约占6%。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,OT安全正从小众市场变成主流需求。这个领域的并购还会继续增长,毕竟,工业系统一旦被攻击,后果往往比IT系统严重得多。

买家来自哪里?地域分布一目了然

从地域分布看,北美(尤其是美国)仍然是安全并购的绝对主角,占比高达67%。这一点都不奇怪,毕竟美国既是最大的安全市场,也是最活跃的资本市场。

欧洲厂商作为收购主角约占21%。英国的Darktrace、爱尔兰的Integrity360、法国的Thales等欧洲玩家也在积极通过并购扩张业务。欧洲的并购往往更注重长期战略价值,而不仅仅是短期财务回报。

亚太地区厂商占比约7%,其中以色列和印度的公司较为活跃(如CyberArk、TAC Security等)。以色列作为安全创新的重要源头,其技术公司经常成为并购目标,而不仅仅是并购发起方。

其他地区(主要指中东、非洲)占比仅5%。这些地区的安全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,本土安全公司规模有限,很少有能力进行跨国并购。

谁在买?收购方画像分析

从收购方的性质来看,本季度的安全并购呈现出多元力量共同推动的局面。这不再是传统安全厂商的独角戏,而是各路玩家齐上阵的大混战。

传统安全厂商仍是并购主力,发起了约35%的交易。像赛门铁克、Palo Alto这样的巨头几乎每个季度都要出手收购几家公司,这已经成为他们创新的标准模式:与其自己研发,不如直接买现成的。

IT服务公司(含MSSP、咨询和系统集成商)紧随其后,占比约33%。这些公司并购的目的往往是获取客户资源、进入新区域市场或补强专业能力。他们深知,在当今复杂的安全环境中,没有服务能力的纯产品公司很难生存。

私募基金/投资机构是不可忽视的力量,约占12%的交易数量,但涉及金额巨大。这些金融玩家进入安全领域,既是看中了安全市场的增长潜力,也是看中了通过整合提升效率的空间。

其他科技及行业公司约占18%。这里指主营业务非安全但通过并购切入安全领域的公司。这反映出安全正在从独立产品向各类技术和业务的内嵌能力转变。

云服务商在本季度并购中占比虽然只有1%(仅谷歌云一家),但影响举足轻重。谷歌云收购Wiz的超级并购,可能标志着云安全市场格局的根本性转变。

钱花在哪?交易规模大揭秘

从交易金额来看,这一季度的并购事件呈现出极端分化:一小部分巨额交易拉高了总值,而大部分交易规模相对较小。这种"二八分化"在安全行业并不罕见。

Google Cloud收购Wiz的320亿美元交易额简直惊人!这不仅是安全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,也反映了云巨头对安全市场的野心。谷歌愿意花这么多钱买Wiz,说明什么?AI+云+安全产生了新的需求关系,云安全已经成为云服务商的战略制高点或者必备项目之一。

第二大交易Turn/River收购SolarWinds为44亿美元,仅为前者的七分之一。这种差距之大,足以说明谷歌-Wiz交易的特殊性。

其余绝大多数交易金额都不到3亿美元:例如Jamf收购Identity Automation约2.15亿美元,Drata收购SafeBase与IonQ收购ID Quantique均为2.5亿美元量级。这些交易更多是针对特定技术或市场的战术性补强。

很多案例甚至金额未披露,通常意味着交易规模有限(数千万美元级别)。这些小型并购虽然金额不大,但对于补齐产品线空白、获取特定技术能力往往至关重要。

我的犀利洞察:安全产业正在发生什么?

云巨头入场,安全产业边界正在消失

谷歌云收购Wiz的超级交易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。AI+云的时代安全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所决定,安全从外部产品变成内生能力。想想看,如果未来的攻击是 AI 产生,那么防御得由 AI 响应,每个个体都难以响应洪水般的攻击,因为无法提供相对应的算力,想想 DDos攻击。另外随着 AI 释放 IT 潜能,每个 Vibe 用户将会在云上产生无数的应用、业务与流程,谁能保护好这些脆弱的代码?谷歌云收购 Wiz仅仅是一个开始,通过 AI+云重构安全将会颠覆整个安全赛道。

私募资本重构产业链,效率优先但创新堪忧

私募基金大举进入安全领域,带来的是冷酷的商业逻辑和效率至上的运营理念。Turn/River私有化SolarWinds、Corsair收购IDnow、Neqst购入WithSecure咨询部门,这些交易背后都是资本对效率的追求。私募基金不关心技术创新,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整合、精简和优化提高利润率。这种模式短期内能提升效率,但长期可能抑制创新。安全行业需要警惕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创新动力减弱。

零信任不再是口号,身份安全成为新战场

零信任安全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。CyberArk收购Zilla Security、Jamf收购Identity Automation、JumpCloud收购Stack Identity,这些并购都指向一个方向:身份已经成为新的安全边界。在零信任架构下,不再是'信任内网,不信任外网',而是'永不信任,始终验证'。身份与访问管理从配角变成主角,成为安全架构的核心。那些还停留在传统边界防护思维的厂商,将在这波变革中被淘汰。

数据安全合规不再是选项,而是必需品

数据安全正从'锦上添花'变成'必不可少'。Forcepoint收购Getvisibility、Varonis收购Cyral、Menlo收购Votiro,这些交易都瞄准了企业对数据安全的迫切需求。为什么数据安全突然这么热?因为数据泄露的代价越来越高,监管合规的要求越来越严。企业不再满足于知道'数据在哪里',他们需要知道'谁在访问数据'、'数据如何流动'、'如何防止数据泄露'。数据安全正在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管控,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。

OT安全从小众走向主流,工业互联网安全刻不容缓

工业控制系统和物联网安全正在成为新的战略高地。Armis收购Otorio、Option3收购Dellfer等交易表明,OT/IoT安全已经从小众市场变成主流需求。随着工业设备联网、汽车软件定义化,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界限正在模糊,安全威胁也从IT系统扩展到OT系统。一旦工业系统被攻击,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。传统IT安全厂商正通过并购快速切入OT安全市场,这个领域的整合才刚刚开始。

安全服务整合加速,规模化运营成为趋势

安全服务市场正在经历一轮深度整合。Integrity360收购Holiseum、Thrive收购Secured Network Services、CBR Cyber被Brennan IT收购,这些交易都指向一个趋势:安全服务正在规模化、全球化。为什么?因为安全人才稀缺,技术复杂度提高,企业越来越依赖专业安全服务。但小型服务提供商难以应对这种复杂性,只有通过并购整合,才能获得足够的规模和专业能力。未来,安全服务市场将由少数大型MSSP主导,小型服务商将被边缘化或被收购。

结论

看完这一季度的并购大戏,几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:

首先,云巨头、大数据玩家正在强势进入安全领域,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。这不是简单的跨界,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重构。安全不再是独立的产品,而是基础设施的内生能力。这对传统安全厂商来说,是机遇还是威胁?值得深思。

其次,私募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正在加速产业优化和整合。他们不是来做慈善的,而是带着冷酷的商业逻辑,重组资产、优化结构、提升效率。这种"优化"对行业是把双刃剑:一方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,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短视的决策和创新动力的减弱。

最后,零信任、数据合规、OT安全等方向的需求爆发,相关技术厂商成为并购热点。这不仅仅是技术趋势,更是安全理念的根本转变。从边界防护到身份为中心,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,安全范式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

未来,并购仍将是安全行业自我进化的主要机制:大厂通过资本扩张版图,小厂通过被并购融入生态,用户则享受更完善的一体化安全产品与服务。但别忘了,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那些尚未被并购的创业公司,它们是行业前进的真正引擎。